2003年SARS風暴仍記憶猶新
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升級,面對無處可去的街友,相較18年前,社會多了包容和同理心。
我們可以看見執勤的員警主動遞口罩給流浪者;我們可以看見更多社福團體援助無家者;我
們更可以看見政府提供配套措施,照顧疫情下無處可躲的街友。
以人安基金會為例,當疫情進入三級之初,全台各縣市的平安站,便已預發乾糧、口罩給服
務的街友、寒士,就是希望配合政府防疫政策,減少群聚。我們協助服務對象學習如何分時、
分流領取物資;疫情升級前已安置在站內的街友,更是主動清理、消毒環境、戴口罩、勤洗手、
每日量測體溫,從自身防疫做起。「希望疫情趕快過去,我們也很害怕!」一位露宿街頭的流
浪朋友曾這麼說著。
新聞「一位街友從垃圾桶撿口罩」,相信這些流浪朋友,其實也想和生活無虞的我們一樣做好
防疫,只是他們缺乏口罩、酒精等防疫物資,而遊民服務單位也適時的添補。我們也從新聞中
看見,流浪朋友幽默地跟社工開玩笑:「搞不好你比我還危險。」面對疫情,同在台灣生長的
我們其實沒有不一樣,唯一的差別是他們沒有隱蔽空間,可以避免在外飲食;他們沒有資源,
可以更落實防疫,他們沒有錯,他們只是沒有「家」而已。
國外的無家者面對疫情又是如何?
德國柏林在第一波疫情期間,興建450個24小時開放的新庇護所,供無家者躲避疫情;英國補助
飯店,為所有無家可歸者提供緊急住宿,降低九成的街頭露宿。丹麥成立小組,為每位街友提供
病毒檢測,進行疫調、治療。國際無家者非營利組織FEANTSA,更是呼籲European Centre for
Disease Control (ECDC)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讓無家者優先接種疫苗。因為比起一般民眾,流
浪朋友沒有家可以居家防疫,更容易成為疫情的受害者。
在台灣,是否有一種可能,讓這些沒有家可以躲避疫情的朋友,有個不再擔心被傳染的機會,不再
擔心他人疑慮的眼神。因為病毒不會挑人,只挑防護最薄弱的一群,當我們還有能力購買防疫物資
待在家阻絕病毒時,他們只能在街頭接受政府及社福機構的馳援,對於防疫破口的疑慮,可以逐步
從弱勢施打疫苗開始,降低染疫風險,也降低傳播風險。畢竟指揮中心6月2日公布的疫苗全面開打
措施,每周一百萬劑的推動計畫,疫苗預約平台的方式,並不適用於街友這樣的族群
為此,人安基金會發起「你我在家防疫,弱勢疫苗抗疫」的倡議行動。
基於人道生存及街頭公共衛生防疫考量,讓全國列冊街友施打疫苗,可降低染疫與傳播風險,給予
弱勢族群最直接的救命針。
同島一命,這次沒有誰是局外人,讓我們一起為弱勢發聲,請大家一起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的重要性。。